已投資22間台灣新創,範圍涵蓋AI、電商、VR領域
這次獲投資的團隊分別有和人工智慧相關的諦諾科技(Adenovo)、耐能(Kneron)、Pluvio、盾心科技(Umbo);電商相關的任開數位(citisocial)、CocoMelody、美味生活(How Living)、早餐吃麥片(Moring Shop);電競相關的就肆電競(4Gamers);運動健身相關的SpaceCycle;VR製片技術商歐佩克工作室(Opaque Studios),以及企業服務相關的科迪(Kloudless)和Platina。
阿里巴巴在2015年底投入新台幣100億元成立台灣創業者基金,委由中華開發資本和中經合集團兩家投資機構尋找合適投資企業。若加上第一波投資的9間企業,他們在兩年內從七百多間新創選出22間台灣企業投資,金額累計達20億元,占該筆基金1/5。
找商業模式明確,協助新創擴大市場
在挑選標準上,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執行總監李治平表示,除了和傳統創投相同,評估產業趨勢、類似產品比較、市場規模大小、未來財務能力等面向外,他們投資的新創大部分和阿里巴巴集團業務相關,才能發揮綜效。
李治平形容,雙方合作並不是「幫電商新創導流」這麼簡單,而是希望藉由邀請新創到阿里巴巴杭州總部和各單位交流,擴大和阿里巴巴對接的點,擦出更多火花。例如,第一批投資的VR新創數位宅妝(iStaging),就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旅遊訂房平台飛豬合作,把飯店照片轉成VR。
此外,相較種子輪、天使輪,他們更傾向投資A輪左右的新創。李治平解釋,A輪階段的公司通常產品和服務較成熟,且已經在某個市場經過驗證,原因在於對阿里巴巴而言,有更多資源可以幫助新創規模化、拓展市場,而非幫忙做產品開發。「所以我們沒有資源提供導師,要找商業模式比較確定的,然後想辦法最大化他的市場和效益。」他說。
不過還是有例外。像是他們在第一波投資的區塊鏈新創Bitmark就是在天使輪階段,原因在於區塊鏈是值得關注的新興技術。
台灣新創機會在於結合硬體優勢
觀察近幾年台灣新創趨勢,李治平表示,整體而言,台灣創業風氣動能雖然提高,但「稍微成氣候」的公司仍偏少。在類型上,台灣新創也和香港有些不同,例如,台灣新創在硬體上的創新較多,不少創辦人過去可能在電子大廠、IC設計公司待過,而香港則比較多是商業模式的創新。
李治平指出,台灣新創的機會在於結合原本的硬體優勢,而如果想做純應用,就要找量體更大的市場。「想成為獨角獸,對應的市場要夠大,這是很重要的前提。」他表示,因此他們很鼓勵創業人一開始看的市場要大一點。
例如,這次獲投的耐能就善用台灣硬體優勢,雖然客戶大部分來自中國,但晶片選在台積電生產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48396/alibaba-entrepreneurs-fund-annouance-investment-portfolio-2
留言列表